 |
作品概述: |
作品名称:返回舱前人头挤挤 摄影相机:佳能 S2 IS 拍摄日期:2005-11-30 拍摄地点:苏州航天展(玲珑湾) 情景说明: 走进展览现场,在右边的场地上是高约2米、类似大钟的“神六”飞船返回舱。返回舱的最大内直径大约2.5米,能够供航天员自由活动的空间约6立方米,舱门最大直径仅65厘米,只有身体灵巧、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才能进出自如。 参观展览会的学生和不少的老年人对展出的实物是情有独钟,一看见是神六的返回舱,马上就围了上去,用手摸摸返回舱的外表面,在圆圆的玻璃窗前向里面张望着,很想看个究竟。 与返回舱一起展出的实物还包括飞船主降落伞、航天服、太空食品、部分飞船搭载物品、航天员太空生活物品等。展厅悬挂的红白色相间、蓝色套边的降落伞主伞让人大开眼界:主伞竟然是由缝纫工用手工将1920块小布像鱼鳞一样连接制成,而这件长20米、展开面积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的降落伞叠起来只有一个提包大。 作品资料: 10月18日下午,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交接仪式在北京郊区昌平火车站举行。飞船着陆场区任务指挥部正式将返回舱移交研制飞船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14时20分,运输返回舱的专列缓缓驶入车站专用站台。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17日驾乘这个返回舱,圆满完成神舟六号飞船载人飞行任务后安全返回祖国。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袁家军介绍说,神舟六号飞船着陆缓冲发动机在飞船着陆前工作正常,返回舱结构完好,烧蚀情况正常。返回舱舱壁防热结构完好,舱体密封紧密,表明飞船返回舱着陆回收工作非常成功。他说,返回舱内的大量飞行数据和空间科学实验仪器,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研究院将于10月19日安排开舱,对舱内装载的空间科学实验仪器设备所获得的各种数据进行研究。 神舟六号飞船于10月17日4时33分在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准确着陆。担负飞船回收任务的着陆场站搜救人员,在陆军航空兵部队的配合下,很快发现了返回舱,其他舱体散落物也分别在落点周围找到。 在这次任务中,新研制的一些关键设备发挥了应有效能,着陆场系统的组织实施和技术建设更加完善成熟。 在交接仪式上,着陆场区任务指挥部负责人隋起胜与神舟六号飞船总指挥尚志在交接协议书上签字。 “神舟6号”返回舱周二由内蒙古运抵北京,进行初步检查,而技术人员将于周三打开舱门,取出实验设备及运载的物品,移交有关单位。 神舟六号飞船的返回舱足足有3吨多重,它是靠着一张1200多平方米的巨型降落伞安全降落的。而这张世界上最大的降落伞,完全是靠人工缝制的。 10月17日凌晨4点左右,降落伞带着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回家。就是在它的作用下,返回舱的下降速度在很短时间内,从每秒180米,下降到每秒10米,最后安全降落地面。 降落伞看起来十分轻巧,实际上非常庞大。从降落伞的顶部,从这里到尾部有足足70米长,打开之后,占地面积有1200平方米,相当于半个足球场那么大。尽管降落伞远看是一整块,实际上是由1920块伞布拼接起来的。伞布的表面是经过防灼处理的,当降落伞穿越大气层的时候,可以耐受100度以上的高温。伞布材料十分柔软,缝制的时候需要工人有高超的针脚功夫。 神舟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主任设计师高树义介绍称,比如说这个黄线必须用特殊规格的线,包括它线缝的针脚数,搭接长度,我们通俗讲叫线密度,也就是说多长范围内,必须保证多少个针脚,这个都是有严格要求的。 这张巨大的降落伞靠96根伞绳连接着返回舱,别看伞绳的直径只有几毫米,但每一根都可以承担300公斤左右的重量。 为了保证降落伞在空中姿态平稳,每一根伞绳的长度都要剪裁得非常精确。返回舱落地后,降落伞有可能被风吹鼓,像一头气力十足的牛,拖着返回舱顺风滚动七八公里,返回舱里的航天员会非常难受。 为了找到解决办法,研制人员可没少摔跟头。航天五院五零八所研究员林斌说,像这个载人飞船的主伞,撑开以后体积非常大,我们当时以为这个伞慢慢地瘪了,结果用手拉伞绳,一阵风吹过来,伞一下子拉着跑,结果这个手被伞绳刮破了,而且人差点落到伞绳里头,还好跑得快,从伞绳的缝里跑出来。 后来,工作人员在返回舱装上了一个切割器,返回舱落地以后,航天员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通过安装在返回舱内的手动按钮,切断伞绳。这样降落伞独自飘落,返回舱就不会被伞拖走了。 如果主伞出现故障打不开了,放在另外一个伞舱的一张面积为760平方米的备份伞将自动打开,确保飞船和航天员安全着陆。 摘自《中新网长江第一港》、《苏州日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