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大钊
1935年1月12日,丁大钊出生于苏州一个普通市民家庭,曾先后在苏州纱缎小学和市六中的前身有原中学就读。1955年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后,来到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就是现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前身,从此,他与核科学技术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1956年9月,他被派赴前苏联实习,在杜布纳联合研究所的4年中,他有幸成为王淦昌先生的学生。王淦昌是我国原子核研究和宇宙线研究的主要开创者,从王老师那里,他学到了从事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这为他以后在核物理研究中不断跨领域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凭借着多想多问多试的钻研精神,丁大钊发展了气泡室中分辨粒子的方法,和实验组成员经过艰辛与细致的工作,第一次发现了荷电反超子。这一发现,丰富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它使全世界科学界不得不以新的目光注视中国。这一发现在1982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60年9月,在粒子物理研究中刚刚崭露头角的丁大钊,坚决辞去苏方实验室领导人要他留下继续工作、获取学位的邀请,和周光召等人回国开始了在国内核物理的研究。
经过5年多的努力,串列加速器实验室建成在望,丁大钊却因肾炎加重发展到肾功能衰竭,终于病倒了。那一年他正好50岁!
1988年,一次成功的肾移植手术使他重新回到了心爱的工作岗位。而此时,已投入使用的串列加速器实验室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表了诸多有质量的论文,与国内外的合作也日益加强。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国务委员宋健以及王淦昌院士等都曾先后到这里视察。近几年,实验室在瞄准国家目标的基础上正积极筹划中远期发展目标,除利用加速器研究原子核基本的运动规律和性质外,还涉及能源开发、卫星、气象通讯等领域。
正是具有这种奋斗开拓的精神,丁大钊才能够在多年的科研工作中,根据国家的要求,不断学习和摸索,在核物理方面取得众多成就。60年代他从事轻核反应研究,为我国氢弹研制所需的基础核数据测量做出了贡献。70年代他负责开辟快中子核反应γ谱学分支学科,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数据并为国内其他研究单位提供了经验。80年代他领导建成了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实验室,实现了几代科学家的愿望,使我国能够跻身于核物理研究的国际前沿,由于丁大钊在基本粒子、轻核反应和促进核物理基础研究方面的贡献,1984年被推荐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多年来勇于开拓、不断探索的精神是丁大钊能在核物理多领域取得成就的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
近年来,丁大钊又开始了在新的领域的探索,他非常关注核能技术的研究、开发,以解决我国能源紧张的问题。
丁大钊认为,正在探讨的核能开发的新的技术途径,有可能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能源领域提供一个新的选择。
沧桑岁月,是一种阅历的积累,更是一次新的飞跃的基础。“生有涯,学无涯”,在核物理领域,丁大钊仍在不知疲倦地努力探索着。